近日,多部委频发新政,地方也在加快部署,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我国乡村物流有望迎来建设高潮,从而为激发内需潜力注入动力。与此同时,随着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的日益健全,以往乡村物流存在的“加价”等末端乱收费乱象也有望得到解决。
一、乡村市场成扩大内需发力点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会议提出,稳定制造业投资,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加快补上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
8月12日,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 推进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解决农村地区物流需求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实际情况,以及物流配送成本高、运营效益差等问题。
1、河南省今年多举措支持补齐农村物流短板,推动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安排资金5000万元,支持郑州、许昌、鹤壁、濮阳等6市(县)首批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建设。
2、广西省提出要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力争今年底农村物流网络节点覆盖率达80%,明年底达90%。
3、甘肃省日前印发文件,对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及加快农村物流发展工作进行了安排。
二、大规模农村物流建设有望开启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尤其是西部地区、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运输、仓储、配送等设施规模和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其中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在新一轮政策力挺之下,大规模农村物流建设有望开启。
以冷链物流为例,据测算,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平均约30%,与美、日等发达国家90%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预冷设施、冷藏库、冷运车辆、信息平台等设施明显短缺,投资缺口较大。
2016年,财政部、商务部为山东、河南等10省市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资金约40亿元。2019年,财政部、商务部确定为山东、江苏等15个省(区、市)农商互联和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工作提供财政资金支持,明确将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和冷链物流作为重点。
三、需加大政策扶持提升投资效益
有关专家也指出,农村物流点多、面广、量小,市场需求分散,投资效益较差,特别是在广大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农村物流属于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表现出较强的公益属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重大的民生工程,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村物流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农村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是困扰农民的一大难题,也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而物流恰恰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有关部门决策部署的重点领域。
来源: 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