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艺术化发展路径
董进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乡村艺术化直接关系到乡村的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包括美食、民宿等等,是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的重要途径。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具体到乡村,就是要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乡村艺术化问题源于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界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建平认为,乡村艺术化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途径,是乡民在追求经济发展,生态宜居的过程中,对自己环境的美化。乡村艺术化首先是乡民生活的艺术化,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联系在一起。从实践角度思考乡村艺术化问题,如果说科技是农业发展的一只翅膀,那么,艺术将成为另一只翅膀;乡村艺术化是指在全面振兴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同艺术家、企业家、市民一起,重新审视乡村的内在之美,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艺术实践,建设充满诗情画意、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简单说,就是把乡村建成艺术,把乡村生活过成艺术,让广阔的乡村有品位、有韵味、有魅力,成为人们的诗意栖居之地。
其中,“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是要求我们把艺术融入乡村,建设诗情画意、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这正是乡村艺术化。他曾经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他还强调,要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国家的标志、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如果我们把“农村特点""乡土味道""乡村风貌"“青山绿水”"乡愁”“现代化国家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这些关键词具象化,那么,我们看到的正是诗一般的美丽乡村。乡村艺术化目的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农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二是给市民一片桃花源,满足他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三是增强乡村审美韵味,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国家的标志、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这样的乡村艺术化,可以用四句话来描述:
第一,自然山水。自然山水是乡村艺术化的天然底色。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坚持践行“两山”理论,关闭矿山,调整产业结构,修复了生态环境,让人回归自然,成为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走进余村,你会陶醉于青山绿水和鸟语花香间。
第二,艺术田园。田园景色随区域、季节而变幻,并且在日月照耀下,与山川、村落交相辉映,成为乡村独特的风景线。这是乡村艺术化的鲜明特色。在云南省红河谷,哈尼人经过成百上千年的辛勤耕耘,开垦出了满山遍野的层层梯田。鸟瞰红河谷,哈尼梯田既精美又壮观,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惊叹,这才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第三,农耕体验。农业与鲜活的生命打交道,且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可变农业劳动为农事体验。特别是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循环,人们在田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能分享农耕之美,品味人生的乐趣。这是乡村艺术化的文化标识。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是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当地传承千年茶文化,形成了完整茶产业链,游客可以体验、分享农耕之美。来到蒙顶山下,采茶、炒茶、品茗、听故事,其乐无穷。
第四,诗意栖居。有了自然山水、艺术田园、农耕体验,再加上优美的环境、宁静的生活、新鲜的美食、代代相传的手艺和特色鲜明的民间文艺活动,乡村便成为古往今来人们梦想的桃花源、诗意栖居之地。这是乡村艺术化的综合体现。四川省丹巴县中路藏寨,经过历史的演变,形成今天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成为“中国景观村落”。置身中路藏寨,那里的碉楼、民居、歌舞、民族风情,还有满天的星星,让你流连忘返。
从社会演变看,艺术最早混在生活中,后来从生活中分离出来,现在又开始回到生活、融入生活。从时代特征看,李子柒视频和“丁真的世界"等一连串的“网红"现象,反映出人们向往带着乡愁的诗意乡村。从乡村发展看,乡村艺术化是乡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用发展的眼光看乡村“空心化”问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必然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和重生,由衰落走向复兴。因此,"空心化”现象不会影响乡村艺术化的历史进程。这样的演变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证实。如今,发达国家的乡村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英国传统村落、德国施雷勃田园、荷兰羊角村、日本合掌村还被誉为“童话世界”。种种迹象表明,乡村已经走上复兴之路。
这些正是乡村艺术化的土壤、条件和动力。历史发展规律、现实生活条件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让人们感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应当顺应乡村发展潮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探索艺术化发展的新路子。乡村艺术化的路径有五个必须:
第一,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必须以发展为前提
乡村艺术化必须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前提和基础,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实现乡村艺术化。否则,为艺术而艺术,就会本末倒置。过去,一些地方以穿靴戴帽为手段的化妆运动,教训是深刻的。当前,“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乡村艺术化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来进行,通过艺术来提升乡村的审美韵味、满足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
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做好五件事:一是把艺术应用到乡村规划中,注重艺术设计,让艺术赋能乡村。二是把艺术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助推产业提升。比如用艺术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和打响品牌,特别是提升农产品的感性品质和营造农产品消费的艺术氛围。三是把艺术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增强乡村的审美韵味和文化品位,营造有意味的美丽家园。四是用艺术激活农耕文化资源,复兴传统手工艺,增强乡村的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五是变乡村艺术为乡村资本,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美丽经济。
第二,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必须重新认识艺术
艺术就在生活中。只要农民群众带着情感、用心做事、沉浸其中,以至于忘了我是谁、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达到了物我同一、心流、高峰体验这样的状态,就有了审美的、艺术的体验,就能把每一件事做成艺术。
有着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艺术,能够激活乡村资源,重塑美丽乡村形象,提高乡村生活品质,点燃人们的梦想和激情,成为乡村腾飞的翅膀,将与科技一起助推乡村的全面振兴。乡村艺术化要树立新理念,用绘画、音乐等艺术,打破日常的平庸,营造艺术氛围,把人们导入艺术场景,让人们发现乡村的意味,沉浸其中,共同创造与体验,使生活充满诗意。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必须重新审视乡村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城市与乡村对立起来,认为城市才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乡村则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显然,要让艺术真正回归乡村,探索乡村艺术化之路,就必须打破传统工业化、城市化中形成的思维定式,重新认识乡村。对农业和农村要有审美的眼光。角度一换,我们便会看到乡村独特的美。
乡村之美,美在山水,美在田园,美在淳朴。美丽中国,最美在乡村。
关于乡村之美,高建平教授提出乡村的内在之美有四层意思,即田园生态之美、传统故事之美、有机生长之美和家园情感之美。乡村之美是质朴的、厚重的,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的。乡村艺术化就是要展示乡村的内在之美,让乡村更有品位和韵味。这样,乡村艺术化就不是“植入”的,而是从乡村“长出来的”。乡村艺术化当然需要钱,但绝不是钱砸出来的,有的村子正是被钱毁掉的。比如,在良田里面建观景台、修绿道,既毁坏良田,
又大煞风景。
第四,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必须彰显独特个性
借鉴是有益的;但复制却是乡村艺术化的大忌。不同的地方其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经济基础、文化底蕴、社会生活是各不相同的,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必须突出个性,绝不能千村一面。另一方面,人们的审美情趣更是千差万别,需求多样化日益显著。个性是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一般说来,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艺术水平的高低往往与是否有鲜明的个性直接相关。凡是没有个性的所谓“艺术”,不管出自谁之手,都注定不会有生命力。乡村艺术化发展,不管从哪个方面入手,侧重于哪一种样式的艺术,都必须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特色,彰显各自独一无二的个性。即使是同在一个地方、各方面情况也都差不多的村庄,也应该通过艺术设计和丰富的文创活动,挖掘好历史文化资源,赋予各自鲜明的个性,展示艺术化的魅力。只有特色鲜明、各美其美,乡村艺术化才有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第五,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农民主体
乡村艺术化需要政府、艺术家、企业家等多种角色参与,协同推进;但是,其主角,无疑是当地的村民。只有当农民群众了解艺术,重新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以主人翁的身份,怀着满腔热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乡村之美挖掘出来、展示出来,营造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实现乡村艺术化,乡村才会让人们更向往。
当然,强调农民主体并不排斥各方面的参与。事实上,乡村艺术化要有艺术家的启蒙,艺术家进村能让村民们懂得艺术是什么、艺术与他们有什么关系、怎么利用艺术来建设美丽家园;要有政府的鼓励,好的政策能够广泛动员农民,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要有市民共创共建共享,市民们来了,乡村才更有生机和活力。
这“五个必须”是乡村艺术化当中的基本问题。其中:第一个是强调要处理好乡村艺术化同乡村振兴的关系,防止为艺术而艺术;
第二个是绕开让人眼花缭乱的理论分歧,说明艺术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联系;第三个重在分析乡村自身究竟有没有审美价值,强调要着力于展示乡村的内在之美;第四个在于回答乡村艺术化有没有样本的问题,反对相互复制、相互抄袭;第五个的关键是要看到农民群众的艺术潜能,注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五个必须”,乡村艺术化才能健康有序的推进。
这些年“网红”的艺术村,不少是边远的建卡贫困村,山西和顺县的许村、甘肃秦安县的石节子村都是,明月村也曾经是成都市的市级贫困村。往往正是因为他们发展滞后,客观上才留住了传统文化,留住了绿水青山,留住了田园风光,留住了乡愁。这些,正是乡村艺术化的重要源泉。乡村艺术化源于乡村,展示出乡村的内在之美。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既要融入现代文明,又要留住山水,留住田园,留住乡愁。因此,乡村艺术化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反对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比如,要防止以艺术的名义把破铜烂铁搬到乡下,为乡村“植入艺术”。弄不好,会把乡村变成城市的“垃圾场”。今后10到15年,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演变值得关注:一是乡村艺术化将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政府、农民、艺术家、企业、媒体都行动起来了;二是可能形成世界性的乡村艺术化浪潮,其实国外的艺术乡建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了;三是未来的乡村将因艺术化而各美其美,不再像过去许多地方新农村那样千村一面;四是乡村将因内在美而与城市交相辉映,不再把乡村建设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了;五是艺术不会因乡村艺术化终结于乡村,乡村艺术化永远在路上。
(摘编自董进智巡视员在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班"上的专题授课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