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乡村共富

日期:10-09  点击:970  属于:行业动态
       乡村文化振兴和文化生活富有,不能只靠送文化,也要种文化,还要让农民自己创文化。深入推行“文化+生活”,协同运用好“送文化、种文化、创文化”三种方式,丰富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现精神富有。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共同富裕要求,其对象面向全体,既要城市共富,更要乡村共富;其内容要求全面,既要物质富裕,更要精神富有。这为文化建设促进乡村巨大规模人口实现全体、全面的共同富裕提出了重要的使命任务。根据我的调研观察思考,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文化赋能乡村共富”的工作。    

一、以文筑魂,让乡村精神更振奋

        深入推行“文化+精神”,挖掘开发当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对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教育与武装,让乡村群众更加爱党爱国爱乡、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促进乡村人口的文化精神富有。如红军长征时期“半条被子”反映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发生地,湖南省汝城县沙洲瑶族村,牢记总书记嘱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撸起袖子“拔穷根”,发展红色旅游,发展乡村经济,建设和谐乡村,日子越过越红火,精神越来越振奋。2021年,村民人均收入1.71万元,村集体收入70.5万元。沙洲村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百姓收入节节攀升,村庄面貌日新月异,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等荣誉称号。

图片
  9月7日,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镇上岩村,已毕业一年多的“定向师范生”吴玉卓(左一)、杨海琪(中)带学生来到稻田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新华社发 粟勇主/摄)

二、以文惠民,让乡村生活更丰富

      深入推行“文化+生活”,协同运用好“送文化、种文化、创文化”三种方式,丰富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现精神富有。乡村文化振兴和文化生活富有,不能只靠送文化,也要种文化,还要让农民自己创文化。如近年来,湖南省华容县注重推动“送文化”向“种文化”、“创文化”转变,让文化扎根乡村。一方面是积极送文化,如“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等化。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种文化,以本地传统文化艺术品种为根基,采取“走下去、请上来”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乡村文化骨干,培育乡村群众文化团体,开展各类自发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老百姓走上舞台。再一方面,积极探索文化特色村的创建工作,以行政村为单位,选定有一定工作基础、镇村两级重视、群众参与度高的单位,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底蕴、指导活动开展、培训文化骨干等方式,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村场。

三、以文善治,让乡村社会更和谐

       深入推行“文化+治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涵注入到乡村治理体系中,成立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立乡规民约,发挥其在民间事务调解、监督与服务、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如湖南安化县龙塘镇沙田溪村,相继启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道德积分超市(爱心超市)实施办法的制定和修订,建立村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机制。建立“一户一档”,村民在村“道德积分超市”兑换商品;选聘热心村务、有一定威望、熟悉红白喜事操办流程的乡贤、老党员、老村干部等成立村红白理事会,让红白理事会成为村庄文化治理力量的有益补充。

四、以文塑形,让乡村环境更优美

       深入推动“文化+环境”,保护历史民族文化风貌、修复革命文化遗迹、彰显生态文化景象,让“古色、红色、绿色”成为乡村环境的“亮色”。守护“古色”乡愁,乡村的老房子、古拱桥、古塔等古老建筑,鲜活地展现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和乡村风情,是悠久历史的“活化石”,是乡村文化的根和魂。不能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能拆了独具特色的古建筑,建起“千村一面”的仿古建筑,要在综合原有建筑、乡村文化特色等基础上,让自然和人文景观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乡村旅游的亮点。深挖“红色”底蕴,挖掘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红色文化资源,当好“保护者”,合理开发建设红色文化“地标”。让乡村从“村貌整洁”向“生态宜居”转变,绘就“绿色”画卷,留住“原味”的青山绿水,让农村环境“靓”起来。         

五、以文丰产,让乡村产业更高端

       深入推动“文化+产业”,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让“农业、文化、旅游”三个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农文旅融合产业”,让乡村产业升级、农民就业增收。近年来,湖南省祁阳市做好“古色、红色、绿色”三色旅游文章,涌现出许多乡村旅游示范村,铺就了乡村共富、幸福生活的底色。龙溪村以明清民居建筑群李家大院闻名,年代久远、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寻幽访古。陶家湾村是陶铸革命梦想的发生之地,各地游客常来陶铸故居追忆革命家的风采。曾经静谧的小山村也增添了许多“热闹”,村民在景区沿线开起了农家乐,村民吃上“红色旅游饭”。三家村则以“绿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产业基地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开发蔬果采摘、农事体验、研学教育、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项目,带动村民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六、以文育人,让乡村共富更坚实

       深入推动“文化+教育”,把“传统、革命、先进”文化深度融入和贯穿乡村全民教育各方面各环节,全面提高乡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为乡村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人力人才基础。一是要面向“村孩”办好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办好家门口的村小、乡镇的初中,振兴好县城的高中和职中。政府教育投入和资源向乡村倾斜,建设标准向城市看齐,特别是要挖掘开发本地乡土特色文化教育项目形成特色优势教育品牌。二是要面向“村民”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要面向“村干”搞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全面提高乡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把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展示范能力、乡村治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等。

      作者 | 雷鸣强

      校对 | 龚佳念

      审核 | 王唐攀

 

来源:《中国政协》2023年第19期


 

关于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最新消息扫一扫,关注我们最新消息
联系我们
0731-84210420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8:00

联系人:小燕子

手机:18975195278

邮件:yanzi@hnmlxcw.com

地址:长沙市开福区兴联路369号粮检大厦八楼802室

底部导航
湖南省美丽乡村服务平台由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会运维,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会是在农业农村厅的倡导下,由一批热衷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专家、教授以及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发起成立的社团组织,是专注于湖南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宣传、培训、咨询等各项服务的公益性团体。业务上接受湖南省社科联、省农业农村厅和省民政厅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