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引双带”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湘潭市雨湖区的实践探索
2022年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范片建设在姜畲镇易建河村实施,通过创新推行“双引双带”模式(即“支部引领、市场引导,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高标准改造易建河村农田,实现“小田变大田”,推动“低产变高产”,在落实“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上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三变三提” 整好一丘田。小田变大田,耕地改造提质。按照“农户自愿、村级组织、合作社运营”的思路,将各家各户分散耕种零散534.23亩269块“巴掌田”“斗笠田”集中流转,通过挖除田埂士垄、整合“边角料”,增加良田4亩,将片区内无灌溉优势的坑塘进行填塘造田,新增耕地面积12.35亩,合并改造整理成88块大田,做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早能灌”。租金变资金,农田建设提标。为解决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钱从哪里来”这道必答题,村支两委一方面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立足长远,优免田租,降低合作社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合作社以投贷联动方式筹措194万元用于改造农田建设,每亩建设投入达到3000元以上,建设标准大幅提高。低产变丰产,土地流转提速。农田高标准改造后,地力水平得到有效改善,机械化耕种更加便利,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纷纷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种植,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易建河村,新增种植大户4个、合作社3个,成功打造湘潭市千亩级粮食生产示范片。
二、“五方五有”算出最大值。粮食产能有提升。目前,易建河村4426亩水田75%以上都种植双季稻,比去年增长10%以上。粮食单产大幅提高,全村粮食总产量增加411.5吨。。投资有回报。参与投资建设的583万元资本,耕地产能提升增产90—110kg/亩,增收约240元/亩,农田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节约成本35元/亩,防病虫害能力提升节约成本25元/亩,农田流转收益提升增收100元/亩,新增耕地面积12.35亩可创造收益200万元,5年后可收回投资成本。种植大户有效益。“巴掌田”改为连片大田后,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原来需要200多个农户耕种的田块,现在10多名农机手就能完成,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合作社收益增加。农户增收有途径。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农户享有承包权的土地面积不变,且租金和产量均有增加,先期免除的5年租金在短期内即可以收回。愿意种田的农户,还可以选择在合作社“打工”,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集体经济有收入。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土地有效流转,为合作社、种植大户做好服务,村集体收取100元/亩土地流转服务费,每年可获取服务费收入5.34万元。同时,通过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建设将项目范围内的34.76亩流失的耕地进行恢复耕地建设,用于耕地进出平衡,同时可置换设施农业用地指标,确保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的耕地不减少,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三、“双引双带” 走活满盘棋。“支部引领”是根本。为解决种田效益低、抛荒撂荒比较严重的问题。村党支都把党组织神经末梢延伸到该村的每个角落,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实宣传引导,全力调动群众改造农田、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引导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家乡自己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强大的力量支撑。“市场引导"是关键。易建河村坚持市场导向,引入社会资本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破解“改造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筹集资金难”等问题。面对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充分发挥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作用,促进更多要素资资源向乡村聚集。“党员带头”是基础。农田改造点多、结长、面广,矛盾突出,易建河村发动党员带头减免5年农田租金,带头化解矛盾纠纷,带头落实改造任务,起到了先锋模范的示范作用,为土地碎片化整治、小田变大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人带动”是保障。农村能人有见识、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是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易建河村全力搭好平台,与湘潭市供销合作社合作,成立了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易建河村供销合作社,真正做到了产销对接。充分释放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在外成功人士、专业合作社组织负责人等的能响力、辐射力,为农业生产赋能,为集体经济聚力,为乡村振兴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