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科技引领产业“融合+特色”发展路径
文┃肖君泽 阎珂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兴旺放在了乡村振兴总要求的首位。只有乡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富裕农民,繁荣乡村;也只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吸引更多外来资源和人才,集聚人气和财气。离开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本文就如何使乡村产业兴旺做如下探讨。
一、产业兴旺需要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兴旺”首先要优化产业。民以食为天,农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要坚持农业基础产业不能动摇,同时,我们要积极鼓励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进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大力发展“农业+”,农业适合与什么结合就与什么结合,但核心还是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突出农业产业发展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
(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农业产业链延伸是农业向农业生产的产前和产后环节延伸。向产前延伸,包括农资的生产与经营环节;向产后延伸则涵盖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农业生产出的农产品是初产品,价格低,产业链太短,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充分享有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的增值收益,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当然农业产业链延伸也并不必然增加农民收入,而是减少中间环节增收更有效,如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到餐桌,当地销售,减少长途运输,更符合农产品消费规律。农业产业链延伸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可以产生多个分支,如糯稻生产,可以把糯稻加工成糯米,糯米再做成米酒或其他糯米制品,进入市场销售,这是一个链条。同时,还可以衍生出稻田景观、草编手工艺品、秸秆制作饲料发展养殖业等多种分支,形成类似“树状”的产业链结构,进而衍生出为农业产业链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而农业代表的绿色、生态和健康也正切合即将到来的养老高峰期,以及老年人对晚年优质生活品质的要求。
(二)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
农业产业融合是指与农业紧密相关的产业或者农业内部不同产业之间,通过产业交叉和重组结合为一体的整合过程。农业产业融合在乡村有多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融合方式。首先,可以在农业内部不同农业类型之间实现融合,如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融合,形成有机循环农业如稻鱼、稻虾、稻蠏等共作立体农业;其次,产业融合可以发生在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如我们常说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产品加工、运输、营销即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再次,产业融合也可以体现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如农业与艺术结合形成创意农业、稻田艺术,与旅游结合形成旅游观光农业,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是让农民获得较以往更多的收益。这种收益可通过产业融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实现,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观光旅游等可以使因农业季节性而闲置的乡村资产和要素得到充分和反复的利用,进而给农民带来收入。产业融合也有效缩短了农业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出现了供需一体化的模式,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使农民获益。
(三)农业功能的拓展
农业多功能提出以后,开发和拓展农业功能就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乡村活力的热点。总结起来农业有五大功能:一是产品生产功能,这是农业的基本功能,产业兴旺的农业生产以满足消费需求,突出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形成农产品的地域特色;二是农业生态功能,农业生产本来是生态的,对清洁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均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农业景观。三是农业的生活功能,农业生产不仅为生产者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且也是人们通过农业劳动获得情感寄托,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农业的文化功能,农业生产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文化,是很多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传统农耕经验,耕作制度、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乡土知识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与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一道可以成为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五是农业教化功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可以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尊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智慧;体验劳动的艰辛,养成尊重劳动成果的品德;农业生产过程也是培养诚实守信、耐力与忍耐力以及节俭品质的有效途径。
二、产业兴旺需要特色产业发展
我省农村天地宽广、资源丰富,自然气候、种植养殖传统各不相同,而随着现代种植、现代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乡村特色农业正在希望的田野上“拔节生长”,告别千篇一律,各地打造富有乡土特色和本地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开发潜能,才能让农业筋骨更强健,让乡村特色产业真正连接城乡,富裕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然要求。突出特色,需要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而不是一哄而上、盲目发展,更要避免陷入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特色还来自于对市场的深度挖掘,让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闯市场,发挥他们对需求更敏感的优势,把准市场脉搏,实现农业产业优质增效。
(一)特色产业要突出地域特色
特色产业是其他地区或不能生产、或产品品质不能保障、或成本过高,使得该农业类型在特殊区域保持着独特优势。具体说,发展特色农业要突出三个特色:第一,突出环境特色。绿水青山可以通过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实现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一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污染较轻或无污染,具有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先天环境条件。第二,突出种质资源特色。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珍、野、稀、名、特种质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宝库。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是特色农业的重要基础,很多地理标志产品就是以特殊种质资源为条件的。第三,突出气候特色。特殊的气候可以形成特色产业类型。如山区温低、湖区温高的气候差别,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土特农产品优势。气候特色不仅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还可以通过气候差、季节差获得市场空间。2019年湖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向社会公布了湖南首批10个特色农业小镇。这些小镇以农业为主导、以镇域为载体、以特色为标志,每个小镇都拥有一个特色农业产业,包括安化县黑茶小镇(田庄乡)、浏阳市花木小镇(浏阳市柏加镇、雨花区跳马镇、株洲市石峰区云田镇)、华容县芥菜小镇(三封寺镇)、邵东县廉桥中药材小镇(廉桥镇)、湘潭县湘莲小镇(花石镇)、新宁县脐橙小镇(黄龙镇)、汝城县辣椒小镇(泉水镇)、炎陵县黄桃小镇(中村乡)、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杨梅小镇(坳上镇)、常宁市油茶小镇(西岭镇)。湖南省力争将10个农业特色小镇全产业链产值由年192亿元提高到年300亿元以上,把它们打造成湖南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
(二)特色产业要在“新”字上做文章
发展特色产业要坚持做精做强的原则,要在“特”字上下功夫,在“新”字上做文章,靠提高品质、打造特色取胜,这符合农业向供给侧改革转型,也符合农民增收的需要。如我省常德澧县属于洞庭湖区,过去是以水稻油菜为主导产业,由于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澧县以王先云为首的农民敢于创新,开始起步试种葡萄,得益于湖南农业大学葡萄专家石雪晖教授的指导,先后引进红地球、红宝石无核、阳光玫瑰等优良葡萄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经过多年摸索,不断调整品种结构。10多年前,以“红地球”为主的葡萄品种打造出了澧县“万元地”产业发展模式,如今,“阳光玫瑰”新品种又成为葡农增收新宠,亩产值3万元以上,最高可达10万元。澧县葡萄经过30年的发展,现有种植面积4.7万亩,主要分布在城头山、官垸等镇街,形成以葡萄鲜果销售为主,酿酒加工、旅游观光为辅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澧县葡萄产业已闻名全国,成为该县特色支柱产业。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创新思维看到这方水土的价值。
(三)特色产业要展现文化特色
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几千年的农业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农业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农业与文化自古以来息息关联,相辅相成,文化融进特色农业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特色产品,如茶文化、酒文化、桃文化、梨文化、桔文化等是大家熟悉的农业文化类型。此外,还有耕作制度和农业景观文化,如稻鱼共作生态文化、循环农业文化、旱作文化、水田文化等都可以成为特色产业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还表现为民族文化,如民族纺织、印染、特色手工艺等。这些特色产业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或民族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特色。
三、产业兴旺需要农业科技引领
农业科技引领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60%,但与发达国家水平比还有提升的潜力。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产业兴旺的引领作用,提升农业产业科技含量。要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推进作用,推动现代种植业和现代养殖业的发展。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快“机器换人”进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最终是转化科技成果体现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实践中。目前,我省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和应用仍存在转化率不高、与生产实际对接不紧密等诸多不足,制约着乡村产业兴旺的实现。产业兴旺需要科技成果为其升级换代注入活力。为此,要将农业科技成果的产生与实际需求进行对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活动的针对性,确保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从顶层和源头上更加符合实际需求;要从破解体制机制困境入手,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体系,搭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畅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让农业科技成果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农业科技人才是整个人才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作用,一是要真正让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兴旺发展中想下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二是要加大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为其发挥人才培养、教育培训、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优势提供支持;三是要构筑“内外”结合、多层次的人才梯队,激发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职业农民、新型农民的培训,造就更多乡土科技人才;四是要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城里能人到乡村创业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