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要防止的几个误区
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会副会长 黄昕
自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美丽乡村”这个概念以来,国家和各个省市相继出台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案、规范、标准以及配套措施,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遇到了诸多的困惑和难题,甚至出现了一系列认识和实践层面的误区,导致一些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偏离了方向,浪费了资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仿照城市建乡村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变革、生产生活方式、人们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乡村和城市成为两种异质程度很高的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这就决定了乡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在道路和模式上必然会有很大的不同,城市就应该是城市的样子,乡村就应该是乡村的样子,绝不能把乡村建设成为城市,或者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像乡村。然而,部分地方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盲目模仿城市建设,甚至把美丽乡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城市化,按照城市样式去建设乡村。乡间羊肠古道变成干净整洁水泥路,特色村落古宅变成整齐划一的红砖房,千村一面,百户一貌,改变了乡村的原有格局,传统建筑、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乡村变成了看不见流水,也望不见乡愁的“不城不乡”融合体,完全偏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
误区二:不做规划建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长远、顾全大局,通盘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民意的基础上,制定建设发展规划。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地方没有制订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期行动计划和总体规划,盲目上马建设项目,大量修建公共设施,甚至大规模拆除老建筑,从而导致盲目建设,乡村之间同质化严重,普遍缺乏特色与个性,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此外,也有部分乡村,虽然编制了建设规划,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不按规划去建设,存在主观随意性。
误区三:撇开农民建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民,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雄厚的群众基础。可见,农民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真正主体。但在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农民主体性缺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脱离群众,在编制乡村规划,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越俎代庖、大包大揽,不顾乡村实际情况,不听取、不采纳村民的合理意见,使村民成为了“局外人”。在建设过程中,一些乡村利用财政资金委托相关企业进行项目建设,而相关企业的员工大多都是外乡人,从而使得当地村民成为了“旁观者”,导致他们对外乡人建出的美丽乡村缺少认同感、参与感、成就感、荣誉感、归属感,这就背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初心。
误区四:抛开文化建乡村
文化是维系村庄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乡村就难以保持长期稳定、和谐向上、充满活力、延续传统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只见新房不见村”的村庄消亡现象。因此,我们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必须让乡村中具有地域特色、乡土气息的优秀乡村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然而,一些地方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拆老宅,拆宗祠,拆老桥,拆掉具有历史记忆和民族特色的老景观,扔掉了家中的老物件,毁掉了村中的石板路,借移风易俗之名抛弃了传统礼仪和习俗,停止开展传统的民俗活动等等。这些破坏性的做法,毁掉了乡土文化,毁掉了“乡愁”,不可能真正建成美丽乡村。
误区五:为了旅游建乡村
美丽乡村为谁而建?当然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因此,建设美丽乡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招揽游客,而是建设、开发和保护乡村的自然文化生态资源,为村民建设生产与生活的美好环境。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为乡村旅游打下良好的资源本底基础,而成功的乡村旅游可以在带动农民就业、传承乡村文化、改善农村交通、美化村容村貌、完善乡村公共设施等方面大力反哺美丽乡村建设。然而,建设美丽乡村并非都是为了乡村旅游,即便当初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旅游,但事实上并不一定能把旅游做起来。部分村庄在建设美丽乡村时,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按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标准来建设美丽乡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设施,结果却事与愿违,乡村旅游根本做不起来,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和财产损失。
误区六:脱离产业建乡村
产业振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线,产业兴,百事兴。沒有稳定的产业收入,村民的生活生存就没有保障。没有产业的发展,乡村建设就会缺少内生动力,缺乏造血功能,也就没有稳定持久的资金投入保障。此外,生产美是美丽乡村的题中之义,没有特色产业、特色产品,乡村也就难以形成特色和亮点,从而难以建成美丽乡村。一些地方在建设美丽乡村时,片面注重人居环境改造和公共设施建设,大量占用或荒废土地,忽视了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美丽乡村成了“空壳”,缺少了核心内容。
二、如何规避美丽乡村建设的误区
(一)合理定位
建设美丽乡村,需在尊重乡村原有格局、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乡村有丰富旅游资源的,结合旅游功能进行开发建设。有特色优势农副产品的,结合产业发展进行建设。适合文化基地建设的,结合文化特色进行建设。农业农村部科教司曾经对外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这些模式都是乡村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目标定位之后选择的建设道路。具体到某个乡村,也要根据自身的自然禀赋、资源条件、文化传统、特色产业等因素,借鉴十大模式,进行合理定位,因地制宜,走有自身特色的乡村建设道路,彰显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二)科学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规划是建设的先导,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讲,要推动各个乡村的规划设计,根据各乡村地理位置、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发展现状等因素,按照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总要求制定不同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方案。其次,从农民角度来讲,政府制定规划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真正把乡村建设成为农民想要的美丽乡村。最后,从规划执行角度来讲,要强调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切实做到按规划进行布局,按规划确定项目,按规划改造改建,按规划投入资金,按规划发展产业,按规划开展乡村治理,建设文明乡风。
(三)尊重主体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熟悉乡村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基本问题,他们知道自己想要建设什么样的家乡,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畅所欲言地表达对相关事务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要采纳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他们当家做主,建言献策。此外,还要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践中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对美丽乡村进行宣传,让农民明白美丽乡村建设是什么、为了什么,为了谁,让他们明白自己将是美丽乡村的最大受益者,使他们了解、理解、认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建设动力和主人翁意识,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出钱、出物、出力。
(四)兴盛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重点保护、深入挖掘、大力开发本村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乡村文化的吸引力。一方面要保护好乡村的传统建筑、传统景观、传统设施,另一方面要传承好道德文明、传统习俗、风俗礼仪、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此外,还要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的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让乡村文化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五)壮大产业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必须综合考虑区域布局、产业现状、资源环境等基础条件,深挖产业发展潜力,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环保种植业、生态循环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创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让美丽乡村建设由“输血工程”变为“造血工程”。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和误区,但只要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断壮大产业,兴盛乡村文化,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协调发展,就一定能建成“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