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机制与有效路径构建

日期:08-09  点击:1299  属于:专家团队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机制与有效路径构建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工作的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重大战略工程,而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一脉相承,兼顾战略层面的部署和措施层面的抓手,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基本架构。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机制和有效路径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按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之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从2011年也开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海南省明确提出以推进“美丽乡村”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由此,“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党的十八大报告更从全局高度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布局,国家农业部当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继而于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取得了一定成就。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给乡村带来了系列变化,尤其在美丽乡村提质升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规划误区、模式误区和试点误区。为此,笔者认为要坚持系统性思维和顶层设计理念,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农村社会建设的整体框架;把握统筹兼顾、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理顺政府与农民的行为边界,逐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向内生型转变,系统化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机制。
(一)科学规划设计
  规划层面,美丽乡村建设要在新一轮多规合一的政策背景下统筹引领村庄规划。村庄的多规合一规划要兼顾因地制宜的乡村产业规划和集体经济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要遵循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多规合一规划。设计层面,美丽乡村建设要遵循四大要点。一是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村民意愿。二是因地制宜,从村庄实际情况出发。三是遵循适度原则,保护与开发并举。四是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二)创新财政投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美丽乡村建设的角度,政府部门应着力在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业主自我发展机制、资金多元投入机制、项目运行管护机制和村规民约治理模式上进行实践创新,厘清主导与主体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要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激发基层组织和村民群众的创造力。坚持政府搭建奖补平台,通过“村民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广开门路,筹集建设资金,采取竞争性立项、资金有偿使用、撬动银行贷款参与等办法,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作用,以此解决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也使得美丽乡村建设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建立评价体系
   美丽乡村评价方面,当前浙江、广东、江苏、山东、湖南等地都规划建立了一系列详细的评价办法,但是由于各地评价指标设置不一,覆盖面不全,导致建设效果评价难度较高。为此,2018年出台的《美丽乡村建设评价》国家标准,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计算方法等。至此,美丽乡村在国家层面有了评价标准。实际上,在具体的建设参与者划分上,笔者认为应该系统化提供多套评价体系。建议形成“政府主导下的战略规划评价”、“企业主导下的经济发展评价”、“公众主导下的满意度评价”机制。
(四)促进经济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不应是单纯搞好乡村环境,而是要在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建设和谐宜居美丽乡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要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变革入手,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融合发展之路。融合发展要求突破传统产业边界、区域空间边界和要素功能边界。就农业产业而言,应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多功能发展。就区域空间而言,应实现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和区域融合、城乡融合。就要素功能而言,应追求生产要素、生态要素、文化要素相互融合。
   其次,乡村产业兴旺与经济振兴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将工作重心放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投入引导、示范引导等方面。要以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产权制度、治理体系为重点,发挥体制机制对治理环境、发展经济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五)推行参与共治
   回顾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政府、企业、农民等建设主体对自身角色定位和作用认知仍不是很到位,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状况欠佳,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主体角色定位偏差,如政府越位降低了农民主体意识、企业错位降低了农民归属感、农民主体意识缺位消解了农民自治力等。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环境共治机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可以总结为六大方面。一是壮大共治主体。二是明确共治对象。三是建立共治平台。四是健全共治规则。五是强化共治激励。六是提高共治能力。农民永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主体,政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引导者。以此为准则,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重构乡村伦理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主体,也是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战场。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庭和乡村,构成了中国伦理精神的两大源泉。从乡村家庭关系、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主政治、生态文明等方面来重构乡村伦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之一。
1.乡村家庭伦理建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以及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带来了乡村家庭伦理关系的调整:经济上的独立提高了家庭成员的独立人格意识,降低了对家庭的依赖感,导致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松散;大量农民的异地务工,带来家庭(家族)道德教育和传承的式微;计划生育政策及新“三孩”政策施行,使传统生育观和孝亲观念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新时代乡村建设中,需要梳理因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及其所导致的家庭结构、关系和功能变化的关系,引导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发展方向,把握乡村家庭伦理的发展规律,为乡村家庭伦理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确保乡村家庭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2.乡村经济伦理建设
   当前农民传统经济价值观与现代经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分配公平、诚信缺失等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伦理难题,亟需重建现代中国乡村经济伦理新路径。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不断汲取传统乡村经济伦理中的有益成分,不断借鉴和融合现代理念,实现中国乡村经济伦理的不断提升与优化;根据现状不断转变农民经济价值观念,提升农村经济政策的道德含量,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从而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伦理支撑和精神动力。
3.乡村生态伦理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促进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转型,也是中国乡村生态伦理建构的最终目的。因此需要从三个层面着力建构新时代的乡村生态伦理体系。首先,促进乡村经济突破单一的工业化模式向生态经济转型,实现乡村生态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统一,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次,强化农民对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主体道德责任,转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态伦理意识,履行生态责任,实现生态责任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后,树立"美丽乡村的生态生活优越于城市生活,生态经济价值高于工业经济价值”的理念,吸引更多的“有为群众”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生态化的农业经济运作。
4.乡村治理伦理建设
   价值目标是治理的根本,制度操作是治理的核心,路径选择是治理的关键。政府“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与正式的法律和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乡村治理的“法治”逻辑和路径,而以村庄领袖、乡贤、村民等为基础的治理方式与非正式的风土民俗相结合,形成了乡村治理的新型“礼治”逻辑和路径。乡村治理伦理建设需要在两者的紧张共生中寻找合理的平衡点,从而探索出一条乡村治理伦理的合理路径。因此,有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坚持唯物史观立场,借鉴道德叙事学方法,通过田野调查,运用多学科交叉思维,在乡村家庭关系、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主政治、生态文明层面重建乡村伦理关系。
(二)推进生态富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指出,要让广大老百姓对好的生态有“获得感”,就要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富民。借鉴安吉经验,生态富民可以总结为五大模式:生态教育模式、特色乡居模式、景区依托模式、整合创新模式、生态示范模式。要由政府发挥引导和推动的作用,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供系统化技术、经验和行政支持,努力经营乡村,主动引导农业和工业生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最大化实现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采用“外引内修”的方式保障人才持续供给。
(三)促进融合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是构建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的有效途径之一,产业融合是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1.景村融合
   乡村是一个整体、有机的系统,通常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产和居住生活三个部分,且这三个部分彼此依赖、互相融合。景村融合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的有效途径。景村融合的核心是构建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和利益互显的共同体。景村融合的实施主要有三大策略。一是强化村域综合规划整治。二是强化复合型旅游开发。三是强化乡村文化品牌塑造。景村融合的规划设计可以借鉴五大途径:一是景村互动,强化功能定位。二是景村一体,优化空间布局。三是以景带村,明确主题形象。四是农旅互兴,创新旅游产品。五是主客共享,完善服务配套。
2.产业融合
   农村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都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强起来。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要有效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完善相关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等途径来实现农村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此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特别是要打牢农业基础,提升农业发展竞争力,进而推进农村三产有效融合,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为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效保障。
(四)拓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同农村、农业、农民、生态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有着紧密性、互动性、协调性和共享性的联系。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具有天然的契合性。美丽乡村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只有建设好美丽乡村才能为乡村旅游提供最为坚实的发展基底,只有健康持续的乡村旅游才能为美丽乡村带来动态流转的经济载体。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成员模式。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所不可或缺的,成员模式就是说乡村旅游是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组成部分。二是互动模式。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存在不同层次的互动关系,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协调好二者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三是协同模式。将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有机融合,产生的效应会大于二者独立运行产生效应的总和。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指导,能有效推进城镇化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需要讲究策略。一是要突出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二是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形成特色旅游。三是因地制宜,开展新型旅游项目。四是借助于互联网开展旅游营销。
(五)传承地域文化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灵魂支柱,乡村文化的传承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保护和创新息息相关。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从地域文化传承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首先,要确保各类规划的统筹性和科学性以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其次,推动文化对于乡村多样化经济发展的作用。再次,利用文化开展可持续的新型乡村发展形式。最后,将文化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可管理的资源。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要利用好当地自然条件,保持乡村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创造性发展乡土技艺,真实形象地展现乡村文化。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处理好村庄建设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关系尤为重要。村庄规划应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村民的生活模式,体现出文化积淀和现代气息;探索适合地域特色的新乡土建筑,加强对建筑形态、空间肌理、田园景观、基础设施等保护与完善,健全各类规划体系和相关机制以保护村庄地域文化特色。乡土地域文化的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因地制宜归纳为三大类型。一是传承和保护型,适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村落。二是创新和新建型,适合偏远山区。为此,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促进偏远山区美丽乡村的重新建设,为偏远山区的乡村居民提供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三是挖掘和改造型,适合内外双需的乡村。通过对乡村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同步更新与改善,综合治理乡村自然的生态环境,完善乡村基础生活设施,整体提高乡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风气,持续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佐军、张少辉.加快建立农村环境共治机制,建设美丽乡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02):8-14
[2]刘涛.美丽乡村建设及规划设计——评《新时代美丽乡村与人居环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5):130+166
[3]迪静.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4]杨园争.乡村振兴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与突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2019,56
(03):137-144[5]王露璐.中国乡村伦理研究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2017,46(03):1-7[6]韩琳琳、李倩、吴明君.乡土文化在当代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与传承[J].农2020,(11):41-43
[7]党晶晶.美丽乡村建设中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9,(08):15-17
[8]刘利利、杨英姿.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角色定位探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8):29-37+168
[9]李创新.美丽乡村:乡村旅游2.0与美丽中国战略的关键[J].旅游学刊,2016,31(10):3-5
[10]张野、赵新生.美丽乡村建设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作用力研究[J].农业2018,(09):44-46
[11]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2016,32(04):97-100
[12]卞素萍.地域文化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J].东吴学术,2020,(05):145-151
 
关于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最新消息扫一扫,关注我们最新消息
联系我们
0731-84210420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8:00

联系人:小燕子

手机:18975195278

邮件:yanzi@hnmlxcw.com

地址:长沙市开福区兴联路369号粮检大厦八楼802室

底部导航
湖南省美丽乡村服务平台由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会运维,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会是在农业农村厅的倡导下,由一批热衷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专家、教授以及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发起成立的社团组织,是专注于湖南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宣传、培训、咨询等各项服务的公益性团体。业务上接受湖南省社科联、省农业农村厅和省民政厅指导。